
飛魚服的起源
在明代的官服系統(tǒng)中,有一類特殊的服飾類型——“賜服”,是皇上用于賞賜宮中的宦臣、有功于朝廷的朝臣和外藩之王。在賜服中分等級,分別是蟒袍、飛魚袍、斗牛袍、麒麟袍,飛魚服即僅次于蟒袍的一種二品賜服。賜服本不屬于文、武官員的標準制服,但作為皇帝對臣下的一種極高禮遇,臣子如能獲得“賜服”則視為極高的榮譽。
所謂飛魚,是古印度神話中摩羯演變而來,《山海經(jīng)·海外西經(jīng)》也有記載:“龍魚陵居在其北,狀如貍(或曰龍魚似貍一角,作鯉)。”
因能飛,故得名飛魚。不過在明代飛魚服上卻幾乎看不到摩羯的模樣。
飛魚服的樣式
判斷一件衣服是不是飛魚服,不必看它是什么形制,關(guān)鍵取決于衣服上的圖案,因為明朝的賜服并無特定形制,它們可能是出現(xiàn)在端莊的圓領(lǐng)袍或直身袍上的補子,也可以是刺繡在英武瀟灑的曳撒、貼里袍上的紋樣,形制不拘,樣式各異。
如果不將蟒服、飛魚服、斗牛服放在一起仔細比較,還真的很難辨別出誰是誰,因為這些瑞獸一旦“明化”之后,全都奔著龍的形象去了。
蟒服上的蟒與皇帝龍袍上的龍極其相似,區(qū)別在于天子龍袍上的龍有五爪,而蟒為四爪。而伴隨著“明化”,飛魚特征的雙翼也“退化”不見了,若不是尾部保留著魚尾特征,還真難以分別出它是魚是蟒還是龍。
錦衣衛(wèi)與飛魚服
飛魚服除了作為給文武百官的賜服,卻也的確算是錦衣衛(wèi)的標志之一。錦衣衛(wèi)除有軍政搜集情報、巡查緝捕等職能外,也要“掌直駕侍衛(wèi)”,同時還得充當儀仗隊,由于這些特殊性質(zhì),他們穿衣的權(quán)限也相對較大。明代皇帝舉行視牲、朝日、夕月、祭歷代帝王等活動時,錦衣衛(wèi)堂上官(指揮使)可穿大紅蟒衣、飛魚服,頭戴烏紗帽,腰挎繡春刀,“千百戶穿青綠錦繡服隨侍”。要知道即使是錦衣衛(wèi)指揮使也不過正三品,卻能穿蟒服、飛魚服,嘉靖皇帝下令規(guī)范制服,也唯獨對錦衣衛(wèi)網(wǎng)開一面,允許侍衛(wèi)者穿麒麟服。
在嘉靖年間的錦衣衛(wèi)指揮使——張爵的墓志里有寫“賜四獸麒麟服、鑾帶繡春刀、銀鎁瓢方袋三事”,可以看出,飛魚服繡春刀是皇帝賞賜的,不是錦衣衛(wèi)里上下全員人人有份的。
繡春刀是錦衣衛(wèi)、御林軍佩帶的概念制式兵器,綜合了堪合時期日本輸入中國的倭刀的特點,到中晚期更偏向于明代本土特殊定制的工部腰刀。繡春刀和飛魚服都算是錦衣衛(wèi)的顯著標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