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一些熱點公辦小學生源爆滿,有學校的錄取標準也提高了,經歷了堪稱“慘烈”的招生季的家長們一定對這點深有體會。
最近,杭州有名家長在網(wǎng)上訴苦,她的學區(qū)內有杭州某熱門公辦小學,按道理是家長們羨慕的對象,可現(xiàn)在的生活反而更“膽戰(zhàn)心驚”了,甚至家門都不敢出一步。
原因是,現(xiàn)在很多熱門學校要求房、戶、住三者一致,還會趁著家訪的機會看看一家人是不是真的住在這套房子里。
這樣的家訪,一般不會事先通知,但如果第一次不在,學校還會進行第二次、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入戶調查。如果多次家訪都不在,情況可能就不太好了。在要求嚴一些的學校,可能會影響錄取……
家訪不在家真的會影響錄取嗎?小編詢問了杭州的一些熱門公辦,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準確,不過網(wǎng)傳這幾年,確實有孩子因為家訪不在家被調劑。
去年有學校給出的官方說法是:“對家訪不在家,且實際并不居住在此的,雖然也仍屬招生對象,但在同等條件下排序將靠后,讓符合條件的實際居住者優(yōu)先。”有點類似于今年公民同招后,報民辦學校未被錄取后,學生再報學區(qū)內公辦學校后的處境。
怎么判斷家人住不住這?老師們也會想各種辦法,上門之前準備了好久,家訪時還要急中生智,有的真是要拼演技。有時候還特地洗手間看有幾支牙刷,還會問問爸爸,一些常用的東西放在哪,如果連續(xù)幾個問題都答不上來,說明他們肯定不住在這里啊。
有網(wǎng)友還真的遇到了家里人外出,以防萬一在門上貼紙條的情況。
小編找了幾名杭州熱門公辦小學老師打聽了下,多數(shù)老師的回答都是,學校會在招生階段組織老師去了解下學生的居住情況,但最終還是以學生家長遞交的書面資料為準。這種老師和家長間的“斗智斗勇”稍微有些夸張,或者只存在于對居住地審核極其嚴格的學校。
但其實,比起這一次“家訪”,老師們更重視的還是之后進行的新生家訪。
新生家訪一般在開學前的長假進行,學生進哪個班、老師是誰基本上已經塵埃落定。采荷一小老師蔣麗萌當班主任的資歷很深,她說:自己遇到過很多新生家長,確實不知道家訪自己應該怎么辦,由此產生了很多誤區(qū),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就是“不自然”。
“有的孩子可能比較認生,但有的家長會讓他在老師面前表現(xiàn)得很活潑,其實這樣并不好。”蔣老師說,
不要太刻意地讓孩子表現(xiàn)自己,越常態(tài)越好,老師們家訪其實最看中的就是學生的自然狀態(tài),不然發(fā)現(xiàn)不了問題,“學生真正是怎么樣的表現(xiàn),上學了之后老師都看得出來,沒必要家訪的時候‘表演’。”
蔣老師還說,家長們更應該在家訪前好好準備一下想和老師交流的問題。
那家長們應該準備怎樣的交流內容?
采荷二小的江俊老師當了7年班主任,在她看來,孩子身上的一些可以顯露出的特性,例如是否外向,口才怎樣,其實都可以通過家訪觀察出來,家長需要和溝通的,是一些不太能夠看得到的內容。
比如學生的愛好、作息、自理能力、學生和家長的脾氣、對教育的關注度、親子關系是否和諧、都和誰住一起……
蔣老師還補充了一點:是否是單親家庭。她說,不要擔心透露一些可能比較敏感的問題,這些問題都是著眼于之后幫助老師培養(yǎng)學生,可能之后會和學生聊到父親母親,了解這些也可以避免尷尬。
老師家訪就像醫(yī)生上門問診一樣,了解孩子情況,“對癥下藥”,這樣“藥到病除”,如果“諱疾忌醫(yī)”,那就會“病情加重”。常態(tài)化,把孩子的問題在家訪時及時展示出來,或者跟老師談孩子缺點,談家庭教育的困惑,這樣更有利于老師因材施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