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吃了家吃嚴州土菜的小館子,老板娘漂亮接地氣,味道也很不錯,來推薦一下。
辣子魚塊,杭州燒得最好的是城北西文街的“霧江鮮”建德菜館。她家也不錯。
辣子魚塊脫胎于九姓船菜。
浙西有陳、錢、林、李、袁、孫、葉、許、何——九姓漁民,相傳世代生活在水上。
元末,朱元璋打敗陳友諒,陳的部將被俘,押到嚴州府,流放于新安江中,并規(guī)定他們不得上岸居住、不準與岸上人通婚、不準讀書參加科舉。
直到清代,“九姓漁民”才得以平反。
辣子魚塊正是九姓漁民在江中船上生活的一種燒法,過去也有用小魚燒的,吃起來刺多麻煩,換成大魚,切塊,用青紅辣椒大蒜葉家燒,上桌一眼就成色不錯,嫩度剛好。
生炒雞和炒雞雜也是浙西一帶很流行的小炒菜。
炒得好不好,只要一端上來就可判斷出八九成。生炒雞和炒雞雜,一定是切的越小塊越好,細細碎碎一盤,在辣椒堆里用筷子頭翻找著吃,才有味道。
她家用青紅辣椒、蒜子、雞蛋搭配雞雜,都切得細細粒,好入味。又加了紫蘇,可見后廚師傅活很細。
紫蘇可解諸般腥膩。
家燒豆腐,豆腐表殼煎至金黃酥脆,咬開竟是嫩豆腐,又不是單純的豆腐,色澤發(fā)黃,原來是豆腐里含有雞蛋。


入夏要多吃冬瓜。
冬瓜兩吃,一做湯,一家燒。
天下的湯,無非兩款:奶湯、清湯。奶湯濃郁,通常以雞骨頭雞架入水熬煮,吊出奶白湯,濃郁鮮醇。
熬制時,原料以大塊整只為宜,冷水下鍋,一次加足水,中途不能加水。如下沸水,雞骨雞架,驟受高溫,蛋白質(zhì)迅速凝固,不能大量溶于湯中,湯就達大到鮮醇的程度。
也不能先加鹽,鹽有滲透力,能滲進原料,排出骨肉的水分,蛋白質(zhì)一凝固,湯就不濃,鮮味不足。
清湯和奶湯,要用兩種不同的火候。奶湯是先旺后中,始終沸騰,直至乳白。
清湯則是先旺后小,煮沸后,立即改小火,保持湯面微開,呈翻小泡狀態(tài),行話叫做“菊花心”泡。
冬瓜湯用咸肉提鮮,冬瓜切成透明薄片,又加入竹蓀,竹蓀多細孔,又耐煮不爛,吸盡湯汁,鮮美。

另一道家燒冬瓜,改刀稍厚,用豆豉燒至油亮焦黃,入口鮮美而清爽,冬瓜軟糯帶沙。
還有地標建德豆腐包,嫩豆腐辣餡兒,我自己比喻就像是把四川麻婆豆腐裝進了包子。
位置極好找,就是鳳起路地鐵站C3口出來,名字叫嚴陵嫂·嚴州土菜。